close

中國的銀產地以及各朝代使用銀為貨幣的情況如何寶來期貨 中國的銀產地以及各朝代使用銀為貨幣的情況如何 中國的銀產地以及各朝代使用銀為貨幣的情況如何
中國屬於世界上金屬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。

世界上已經發現的金屬礦產在中國基本上都有探明儲量。

其中,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鎢、錫、銻、稀土、鉭、鈦;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釩、鉬、鈮、鈹、鋰;居世界第四位的有鋅;居世界第五位的有鐵、鉛、金、銀等。

銀礦探明產地有569處,主要有陝西省銀硐子﹔河南省破山﹔湖北省銀洞溝、白果園﹔四川省砷村﹔江西省貴溪﹔吉林省山門﹔廣東省龐西洞等銀礦。

中國貨幣起源甚早,其重要形式按使用先後大致可分貝、布、刀、圜錢、銅元;金、銀、鎳、皮幣、紙幣及元寶等多種。

中國在錢幣流通以前,原是以物易物,其後為求方便,乃以貝殼為交易媒介,也因海貝採取不易,乃雕骨仿製,而有骨貝。

春秋時代吳楚地區又鑄銅貝,稱「蟻鼻錢」。

及至農業漸興,有用農具取換物品,遂又仿製「鏟幣」,戰國以後稱之為「布」或「泉」,取傳「布」流通,暢如流「泉」之意。

此外,當時文人用竹木書簡,削刮都用刀;刀在農業社會原有多種用途,亦可易物,因而又鑄「刀幣」。

再則由於婦女紡織,紡織機上有圓形紡輪,錢幣因此仿造而有「圜錢」之始。

終以背面突起,不易包裝;布有腳,容易缺損、刀有柄,容易折斷,皆多不變,至秦時遂被廢止,只用圜錢,自此歷經各代,直至民國的銅板,二千年間僅東漢王莽一度提倡復古,再鑄刀布外,餘均使用圜錢。

歷代錢幣材質多以銅鑄,間有鐵錢錫錢之出現。

此外,春秋時曾有金幣,漢武帝鑄銀幣,其後為窖藏寶值而盛行「銀錠」,或稱「元寶」;秦漢之間又有皮幣,但流傳不廣。

宋真宗時創行紙幣,元、明亦有印製,名「交子」或「寶鈔」;清光緒時設立銀行,發行銀元兌換卷,與銀元同時流通,商旅稱變。

民國初年,民營錢莊銀號,得以自發錢銀票。

民國二十四年,政府改革幣制,廢銀本位,行信用本位,以法幣為本幣,銅、鎳小額幣為輔幣,使貨幣統一發行,直至今日。

中國古代貨幣,早在公元前21-前16世紀的夏朝就已經產生。

秦漢以後基本定型的圓形方孔銅質錢幣,對週邊國家和地區曾產生深遠的影響,自隋唐以來,東亞的朝鮮、日本等國皆仿鑄和使用中國錢幣;兩宋以後,宋錢甚至成為了東南亞部分地區的主幣。

而中國在紙幣的使用上,更是創造了世界最早的紀錄。

中國歷代貨幣種類繁多,形制多樣,幣材廣泛,尤以絢麗多彩的錢文書法、造型藝術,以及精湛的鑄造工藝、印刷技術聞名於世。

悠久的貨幣文化,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,有錢幣專家把歷代古錢比喻為中國社會的活化石。

萌芽期的兩類貨幣雛形在距今7,000-4,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大約相當於古史傳說中的神農、黃帝、唐堯、虞舜時代,中國已有了經常的物物交換,也開始出現最早的自然物貨幣。

受到地理環境、物產、經濟活動等因素的影響,中國最早的自然物貨幣主要有兩類: 一、天然物質,如貝殼、龜殼、皮革、齒角、珠玉; 二、生產工具和生產物,如牲畜、糧食、布帛、農具等。

貨幣的萌芽,最終發展為真正的貨幣,如貝幣、布幣、刀幣、圜錢、蟻鼻錢。

秦漢時期,黃金、錢幣是最主要的貨幣種類,大額交易用黃金,小額用錢幣,二者之間並無主輔幣關係;黃金計重使用,以鎰、斤為單位,錢幣論「個」、論「串」,但也以重量為名稱,如秦半兩、漢五銖。

秦代規定,珠玉龜貝銀錫之屬,僅為器飾寶藏,不得用作貨幣,而秦迄兩漢,布帛、糧食皆可為幣。

西漢時期不但有數額巨大的黃金儲藏,還出現了「麟趾褭蹏」、「白金三品」、「白鹿皮幣」等值得大書特書的重要幣品。

秦始皇統一了先秦時期混亂的貨幣制度,確立了圓形方孔的錢幣形制(秦半兩錢);漢武帝鑄行的「五銖錢」,則為以後錢幣的輕重大小建立了基本標準。

一定重量大小的圓形方孔錢,從此流行到20世紀之初。

確立王朝貨幣專鑄權 秦漢是貨幣鑄造和發行權最為反覆的時期。

秦朝初步建立了貨幣王室專鑄制度,嚴禁私人鑄幣。

西漢卻時禁時弛,時而允許民間自由鑄幣,時而政府壟斷錢幣鑄造,時而下令鑄錢棄市(私鑄的人要被殺頭),時而撤銷私鑄禁令。

一方面,吳王劉濞和寵臣鄧通因為鑄錢厚利而富埒天子,另一方面,僅漢武帝一朝就有數十萬人因為私鑄被處以死刑。

經過200餘年的變幻搖擺,王朝的集中鑄幣權才最終得以肯定。

隋唐貨幣制度承上啟下,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以錢幣、布帛為主要流通手段的傳統,又為宋元時代紙幣、白銀的登場拉開了序幕。

隋唐基本貨幣制度類似於複本位制,錢帛兼行,大宗支付用絹帛,小額交易用錢幣,布帛和錢幣一樣具有法定償付能力,法律上有種種規定來保障布帛的正常流通。

在唐前期,布帛作為貨幣的地位最高、作用最大,使用範圍甚至超過錢幣。

法定貨幣中並不包括金銀,金銀只是嶺南、西域等少數地區的區域性通貨,但大量用於儲藏、賞賜、賄賂以及製作器物飾品。

唐末,白銀有了正式進入流通領域的趨勢。

終唐之世,貨幣流通受到三大問題的困擾:唐前期的私鑄與惡錢流行;肅宗、代宗時的通貨膨脹;唐後期的通貨緊縮與錢重物輕。

關鍵在於官錢數量不能滿足流通需要,通貨經常短缺。

錢荒一直無法有效解決,造成私鑄、惡錢等問題。

宋元的貨幣結構中,白銀、紙幣、錢幣三足鼎立。

宋元是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的紙幣流行時期,兩宋紙幣品種多樣,流通區域廣大,元朝更以紙鈔為主,幾次禁用金銀和錢幣。

白銀使用數量明顯增加,使用領域顯著擴大,貨幣地位正式確立。

元代即使在禁止金銀之時,也用金銀維持鈔價,且朝廷、民間實際上都是禁而不止。

黃金主要作為豪富之家的貯藏手段,有時也供對外貿易支付之用。

兩宋廣用鐵錢 元朝多數時間禁錢,銅錢鑄造很少。

宋代鑄錢量則遠遠超過元明清諸朝,但流通中也常感不足,錢荒沒有完全緩解,於是大鑄鐵錢。

長時間、大範圍的鐵錢流通為其明顯特徵。

宋代錢幣還以制度複雜、製作精美著稱。

幣材有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鉛、錫,名稱有重寶、珍寶等數十種,面值有數十百種。

全國有數百個獨立的鑄錢機構,各地區流通著不同的錢幣。

宋錢書法就有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五體;宋徽宗錢幣與金章宗錢幣、王莽錢幣號稱為「三絕」,為古錢之珍品。

經過數百年的緩慢發展,白銀的作用在明清時期更加凸顯,形成了一種近似於「銀錢平行本位」的貨幣制度。

銀錢平行流通,白銀為主,銅錢為輔,但二者之間沒有固定的價值聯繫,銀錢比價一直搖擺不定。

外國計枚銀元湧入白銀使用的形式,最初仍是銀錠以及作為補充的小粒銀豆之類,繼而是外國銀元的大量流入,最後是自鑄銀元的發展,實現了從計重行使向計枚行使的跨越。

銅錢也在形制上出現了重大轉變,已經使用2,000多年的圓形方孔錢,在清末被圓形無孔的銅元所取代,手工鑄幣亦為機器鑄幣所取代。

19世紀中葉以後,中國經濟發生巨大變化,形成極為紊亂的多元化貨幣制度,白銀、錢幣、紙幣同時並存,中國貨幣與外國貨幣同時使用。

傳統貨幣制度在外來力量的衝擊下,終於開始了艱難的蛻變,近代貨幣制度呼之欲出。

白銀比黃金貴?黃金的採集難度和冶煉技術要求遠低於白銀,所以早期黃金的產量比白銀多,價值比白銀低,在亞洲,黃金與白銀之間的價值比達到1:8,黃金的使用範圍也比白銀廣。

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使用金銀的記載,《漢書》謂傳說中的神農氏時代就有金刀龜貝;司馬遷說虞夏之幣,金為三品,或黃或白或赤(黃即黃金,白即白銀)。

殷商時期,金銀已經與龜貝、珠玉、布帛一起作為貨幣流通使用。

及至春秋戰國,黃金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,交易貴重奢侈品時,往往以黃金計價,如千金之裘、千金之劍。

此時黃金甚多,國君動不動就送人一大堆黃金。

尉繚遊說秦王,說用30萬金就足以賄賂所有的諸侯豪臣;孟子周遊列國,齊王送他金子100鎰(1鎰合20兩),宋君送他70鎰,薛君送他50鎰;梁王派使者用黃金1,000斤敦聘孟嘗君。

金銀使用的最早形式,應該是自然的塊狀形態,但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,金銀鑄幣早已存在。

《管子》云:夏禹以曆山之金鑄幣,商湯以莊山之金鑄幣;《竹書紀年》也稱成湯(即商湯)鑄金幣;西周初年太公望(即呂尚,也就是民間熟悉的姜子牙)的時候,已有沂州銀刀,是當時的刀布幣之一。

到春秋戰國時期,金銀往往鑄成一定形狀的金銀幣來使用,如爰金、銀布幣以及仿製真貝的金貝、銀貝等等。

已有實物出土的銀貝幣和銀布幣,可算是中國最早開始鑄造定型的銀質貨幣。

1974年曾在不同地點發掘出4枚銀貝幣、18枚銀布幣,均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貨幣。

其中,銀布幣包括1枚重達134.1克的空首布和17枚平首布。

漢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,武帝鑄行「白金三品」,這是中國古代法定銀幣的開端。

白金三品以銀錫合金為幣材,分為大中小三種:一、圓形龍幣,重8兩,值3,000,以龍為幣文; 二、方形馬幣,重6兩,值500,以馬為幣文; 三、橢形龜幣,重4兩,值300,幣形像龜,以龜甲為幣文。

白金三品,質色純白,在顏色上以應漢武帝捕獲白麟這一天降祥瑞。

分為三品,各有其文,以應「天地人三才」之說:圓形龍幣以應天,天道圓,以圓象(摹擬)之,天用莫如龍,其文龍,龍亦以應天;方形馬幣以應地,地為方,以方象之,地用莫如馬,其文馬,馬亦以應地;以龍馬之行,應天地之義,比喻貨幣的流通行用。

橢形龜幣以應人,人用莫如龜(古者以龜為寶,認為龜可以通靈識變,預示禍福),其文龜,且幣作龜形,上隆下平,隆以象天,平以象地,使與龍、馬二幣相配。

白金三品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,終因成色不足,作價太高,私鑄太多,大約在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就被廢除了。

與宋並峙的金國(女真族政權,1115─1234年)廣泛使用白銀,他們以50兩為一鋌,每鋌對銅錢作價100貫。

因為銀鋌分量太重,民間使用往往需要截鑿成小塊而後秤量,為避免由此帶來的不便,金章宗承安二年(1197年)鑄「承安寶貨」銀幣,自1兩至10兩,分為五等,每兩折錢2貫,可抵現錢使用。

目前發現有數枚「一兩半」承安寶貨銀幣,均作束腰砝碼形,上有陰文「承安寶貨壹兩半」等字,長48毫米,上下各寬30毫米,腰寬21毫米,厚5.5毫米,重量58-60.5克。

承安寶貨銀幣鑄行不久,即私鑄蜂起,流通緩滯,遂於承安五年(1200年)十二月廢止,但它卻是金銀鑄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
承安寶貨銀幣雖為鋌狀,卻不同於作為秤量貨幣的銀鋌,它有規定的形式、重量和價格,計枚行使,不能截鑿使用,已具有法定鑄幣的特點,這是中國有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。

為了使用方便,歷代多把白銀鑄造成一定的形狀,主要是鋌形和餅形。

「鋌」源於「梃」,原指木棍,銀鋌就是長條狀或板狀的銀塊。

「鋌」與「錠」讀音相近,北宋以後,民間口語常常稱白銀為「錠」,鋌字使用日少,銀鋌於是改稱銀錠。

自元朝迄清末民初,銀錠以船形為主,這種「元寶」銀成為通用的銀鑄幣形式。

元寶的船形制式雖然落後,但與中國人攜帶錢財的習慣相適應。

從前中國人攜帶錢財,經常是用布包好纏在腰間,所謂「腰纏萬貫」即由此而來,船形正是便於纏在腰間,左右各一個。

最大的元寶重達500兩,常見的則為50兩,也有5兩、10兩的小元寶;上面一般鑄有文字,如鑄造地名、重量和銀匠姓名等等。

元寶仍為秤量貨幣,使用時需要鑒定和秤量,也可以剪鑿。

「元寶」的由來 元寶由來有兩種說法: 一、元世祖至元三年(1266年),為便於官府庫存的管理和計數,蒙古人開始鑄造船形銀錠,重50兩,名之為「元寶」。

二、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蒙古人征服了南宋,回到揚州,丞相伯顏下令搜檢將士行裝,將搜出的撒花銀子熔鑄成50兩的銀錠,稱為「元寶」,取「元朝的寶貨」之意,獻給元世祖。

世祖再分賜將士,流通於市面,後來相沿習用。

銀錠、銀元、銀錢是指具體的鑄幣形制,銀兩則是一種貨幣制度。

明代中後期,國家以銀兩作為納稅的法定通貨和財政收支的計算單位,並規定了銀兩與銅錢之間的比價關係,銀兩制度略具雛形。

清政府進一步規定:徵稅起點在一兩以上者必須收銀兩,政府會計都用銀兩計算;紋銀為銀兩的標準成色;銀兩與制錢(官家鑄造的錢幣)的比價為1兩:1,000文。

銀兩被賦予了本位貨幣的主要性能,成為事實上的法定本位幣,銀兩制度正式確立,並一直延續到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為止。

銀兩制度繁瑣龐雜銀兩制度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貨幣制度,仍然以重量來計算價值,而白銀本身有成色、形狀的差異,各地又有不同的流通習慣,致使銀兩制度極為繁瑣龐雜,主要表現為:一、白銀的鑄造形式多種多樣,有元寶形,也有秤砣形、圓餅形以及不規則的零 散銀塊;二、成色不一,如1000‰的純銀、990‰以上的足銀、930‰以上的紋銀、900‰以上的標準銀; 三、各地度量衡不統一,所用砝碼大小不一,包括庫平、關平、漕平、市平四大類近200種; 四、各類寶銀據其成色、重量、流通習慣等又可分為實銀兩和虛銀兩,「虛銀兩」非白銀實物,而是全國或某一地方通行的銀兩計帳單位,如上海的九八規元。

明清時期,外國銀元的流通引起了中國人自鑄銀元的興趣。

清嘉慶年間(1796-1820年),民間首先出現了仿鑄外國銀元的廣板、福板、杭板等。

道光中(1821-1850年),福建地方政府發行了兩種銀元,一是道光十八年(1838年)在台灣仿本洋鑄造的「台灣壽星銀幣」,重七錢二分;一是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在漳州鑄造的「漳州軍餉銀幣」,重七錢四分。

機器造幣 始於廣東中國正式採用機器鑄造新式銀幣,始於光緒十五年(1889年)的廣東。

所鑄銀元含銀90%,正面有「光緒元寶」的漢滿文字,背面上端有「廣東省造」,下端有「庫平七錢三分」,中間鑄有龍紋,俗稱「龍洋」。

宣統二年(1910年)四月頒布幣制條例,確定銀元為國幣,以元為單位,重七錢二分。

宣統三年(1911年)五月,朝廷在南京、湖北兩造幣廠開始鑄造新式「大清銀幣」,樣式與「龍洋」基本一致。

從光緒十五年到清末,大約鑄造銀幣2億元。

中國古代用於製造貨幣的材料十分豐富,除了金銀、銅鐵、紙張之外,還有鉛、錫、泥土等等。

我們習慣上所說的銅錢其實不是100%的銅質,而是銅、錫、鉛的合金所鑄,但銅應該達到一定的比例。

唐代制訂的銅錢標準是銅83.33%,白蠟14.56%,黑錫2.11%;清乾隆中的標準是銅49.7%,黑白鉛48.3%,錫2.0%。

鐵、鉛皆可鑄幣很多時期都出現過鐵、鉛、錫及其合金鑄造的錢幣。

東漢光武建武初(公元25年左右)在成都稱帝的公孫述,均鑄有鐵五銖;南朝那個以愛做和尚出名的梁武帝,乾脆全用鐵錢,按貫計算,用車裝運;兩宋長期流通鐵錢,南宋用銅水浸鐵,變成所謂的「膽銅」來鑄錢。

南北朝的北周鑄有鉛錢;五代十國的南漢以鉛錢為通用貨幣,劉仁恭父子在幽州(今北京)建立燕政權,當地沒有銅礦,他們就用鐵,甚至堇泥(細黏土)鑄錢。

開礦和進口,是金屬材料的主要來源。

後周(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,奪的就是後周的江山)高價鼓勵官民採銅和向外國進口銅料。

明朝萬曆年間,臭名昭著的礦監稅使為皇帝到各地開採銀礦。

清代,除了國內供應外,還有從日本進口的洋銅,從英美輸入的大條銀(美國輸入的叫「金毛條」,英國輸入的叫「紅毛條」)。

參考資料 http://www.chiculture.net/php/frame.php?id=/cnsweb/html/0901/html/c02
高價回收 各類金屬 歡迎個人(保密)或公司來電洽詢高價回收 銀靶 銀塊 銀膏罐 銀射筒 廢銀液 銅鍍銀 鐵鍍銀 拭銀布等等含銀下腳廢料高價回收錫 錫渣 錫膏罐 錫錠 錫塊 有鉛錫 無鉛錫(環保錫) 各類錫金:金靶 鍍金版 廢金液等等含金相關下腳 報廢 電鍍庫存品 銀:銀靶 銀塊 銀膏罐 銀射筒 廢銀液 銅鍍銀 鐵鍍銀銦: 銦靶ITO 純銦 銦渣 銦沙 銦液鎳: 梅花鎳 豆干鎳 枕頭鎳 光碟鎳 鎳板電子廠下腳廢料回收 證照齊全 負責清運處理0985622355 王先生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ony8889

龍銀|古錢|郵局|首日封|紀念幣|銀幣|古董|紙鈔|錢幣價值|銀票|五帝錢|袁大頭|古鈔|明信片|金幣|集郵冊|鈔票|紙幣|賣古幣|郵戳|古幣|郵票保值|銅幣|鑑定|小全張|


參考資料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51800356 寶來期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知識收藏 的頭像
    知識收藏

    知識收藏

    知識收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