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先有貨幣的國家?寶來期貨 最早先有貨幣的國家?
世界上那一個國家是最早使用貨幣買賣的呢?是西元幾年?
談到貨幣的起源,大陸學者奉馬克思、恩格斯的經濟理論為圭臬,大抵上,馬克思認為貨幣是交換過程中,因必要而形成的一種結晶。
若從商業行為的角度來觀察,這個說法是可以被接受的,貨幣嚆矢於商品交換,沒有一連串商品交換,就不可能產生貨幣。
地球如此廣袤,每個地域產生文明始點不同,林林總總的貨幣體系,均有一段漫長的演進過程,縱然各區流通貨幣的濫觴期不一,然而,演變歷程卻有相似之處。
貨幣通常以商品貨幣(commodity money)開始,歷史上曾經有許多物品被當作交易媒介,如斐濟群島用鯨魚的牙齒,早期法國人用獸皮,美國早期移民時期的煙草、威士忌、牙齒,阿茲特克人用巧克力(可可豆)作現金,印度一些原住民的杏仁,瓜地馬拉人用玉米,古代巴比倫人與亞述人用大麥,蒙古人用茶磚,中國人用烏龜、貝殼、農具、小刀、布帛,另外,有食鹽、煙草、木材、乾魚、食米、衣物等等。
這些商品貨幣,絕大部分由非金屬物擔任,非金屬物品有許多缺點,譬如運輸困難、不便儲藏、不易分割、數量有限,導致於它們逐漸沒落,終究被金屬貨幣 取代。
中國先秦的貨幣,經歷商品貨幣與金屬貨幣階段,與世界上區域貨幣的起源、演變程序相同。
關於中國貨幣的嚆矢時間,歷代學者眾說紛紜,尚無確定的共識。
在各朝典籍中,屢有闡述:1、《管子‧地數》:「故先王各用於其重,以珠玉為上幣, 黃金為中幣,刀布為下幣。
」「湯七年旱,禹五年水, 民之無飦賣子者,湯以莊山之金鑄幣,而贖民之無賣 子者;禹以歷山之金鑄幣,而贖民之無飦賣子者。
」2、《竹書紀年》:「殷商成湯二十一年,大旱,鑄金幣。
」3、《史記‧平準書》:「農工交易之路通,而龜、貝、金、 錢、刀、布之幣興焉。
所從來久遠,自高辛氏之前尚 矣。
…虞夏之幣,金為三品,或黃、或白、或赤,或 錢,或布,或刀,或龜貝。
」4、《漢書‧食貨志》:「洪範八政,一曰食,二曰貨。
食為 農殖嘉榖可食之物,貨為布帛可衣,及金刀龜貝,所 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。
二者,生民之本,興自神農 之世。
」5、洪遵《泉志》序:「泉之興,蓋自燧人氏,以輕重為天 下,太古杳邈,其詳叵得而記,至黃帝成周,其法寖 具。
6、《文獻通考》:「自太皞以來,則有錢矣。
太皞氏高陽氏 謂之金,有熊氏高辛氏謂之貨,陶唐氏謂之泉,商人 齊人謂之布,齊人莒人謂之刀。
」7、《太平御覽‧資產部》:「《周書》曰,武王剋商,發鹿 臺之錢,散鉅橋之粟。
」8、羅泌《路史‧論幣所起》:「民知飲食衣裳之用而貨幣 作,貨幣作而天下通,聖人守之,所以為治也。
…… 昔商之民有無飦而儥子者,湯以莊山之金制幣贖之, 夏之民有無飦而儥子者,禹以歷山之金制幣贖之。
… …則有葛天軒轅尊盧之幣,太昊九棘,神農一金,黃 帝少昊之貨,嚳貨一金,高陽平陽金,堯泉,舜當金 策乘馬之類,憲憲如是,是古來未嘗不以輕重為天下 者也。
」從古迄今,討論中國貨幣起源的文獻如過江之鯽,內容皆大同小異,通常歸之於遠古氏族與三皇五帝時代。
這些記錄有一些共同點,即傳說性質很高,又大抵附會一家之言。
神農氏、高陽氏、有熊氏、高辛氏、黃帝、虞夏的社會風貌,考古學及史學界仍不甚清楚,因此,上列諸說的真實性大有疑問。
根據司馬遷的說法,中國可能曾以布、刀、龜、貝、金、錢、珠玉為貨幣,流通的先後順序與歷史真相,一直是學界致力的重點。
青海樂都柳灣的馬廠類型文化墓葬,出土了海貝、石貝、骨貝、洮貝,該墓屬於新石器時代遺物。
人工仿貝的發現,意味當時海貝的使用漸趨頻繁,甚至有不足的時候,所以必須製作各種仿貝以供運用,但是,沒有其他證據證明新石器時海貝或仿貝已經是貨幣。
屬於夏代可靠的文化遺跡,夏代使用青銅仍屬於起步階段,尚未發覺銅貝,即使是天然海貝,數量亦鮮。
《鹽鐵論‧錯幣》:「夏后以玄貝。
」與《史記‧平準書》:「虞夏之幣,…或龜貝。
」兩書只說對了一半,夏代使用海貝,不代表當時的貝殼已經成為貨幣,只依憑出土實物,無法證實海貝已具有貨幣的四項功能,它們或許是人人喜愛的物品而已。
根據種種考古資料顯示,殷商用貝量較夏代豐富,不僅海貝出土數量龐大,銅貝也有逐漸增加趨勢。
由安陽大司空村商墓遺跡中,有的墳墓出土幾十枚貝殼,多數僅發現一枚,可知用貝殉葬,已經不是貴族奴隸主的專利,平民百姓也能殉貝,通常平民墓出貝數量較貴族少,不過,偶有例外,殷墟西區平民墓也曾發掘300多枚海貝。
即使殷墟與他處發現了許多貝殼,它們究竟是不是當作貨幣使用呢?銅貝在殷墟所見甚寡,流通不廣,代表正屬於萌芽階段,被當成貨幣的可能性極低。
海貝、銅貝出土數量相差懸殊,其爭議性相對較高。
陳旭認為由考古現象、商代的商業、產品交換與流通形式三方面考察,商代應該沒有貨幣產生。
此推斷大致無誤。
就商墓考古現象而言,誠如陳氏所說,貝殼出土位置複雜是不容置疑的事實。
海貝在墓塋的位置,或出於填土內,或分散於墓坑內,或於死者口中、手中、手旁、腰際, 甚至放於車、馬坑、狗的身上或附近,有時還成串海貝綴上銅泡、銅鈴置於骨盆,加上殺殉坑發現成袋的貝類,由此可知,海貝是車馬飾或人的飾物,談不上具有貨幣意義。
海貝不是貨幣,銅貝更是如此,因為它的分佈地點狹小,出土數量稀少,連殷墟都罕見,應不具備流通手段。
貝殼作殉葬用,表示它為人們所愛之物,後來,大量殉葬貝紛紛出土,意味著海貝來源較多,使用逐漸普遍。
婦好墓為數上千的海貝,便是值得注意的現象,婦好為武丁愛妃,亡化之後,竟然可以用將近7000枚貝類陪葬,說明商代後期皇室或貴族掌握的貝殼數量驚人,如果,海貝純粹只是低廉裝飾品,為何一次埋葬上千枚飾物?而且,由武丁可以用大量海貝為婦好殉葬,一般人民頂多以零星貝殼陪葬現象來看,海貝主要流通於統治階層,是王公貴族追求的奢侈品。
墓塋中還有眾多其他陪葬,如青銅器、玉器等等,這些物品顯然較海貝貴重,唯一能解釋墓葬出土現象的是:殷商的海貝屬性介於裝飾品和有價物間,該特質提供它變成商品貨幣的可能。
貨幣產生必須依賴交易行為的普及,殷商的經濟型態在此便扮演著關鍵的角色。
根據出土遺址判斷,當時的鄉村和原始社會晚期相類,僅有自給自足的農業,手工作坊規模狹小,生產量相對稀少,無法提供充足產品流入市場。
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,貴族(百姓)是一群不事生產、生活奢侈的統治者,平民階級的「眾」、「眾人」、「民」、「工」等等,才是農業、戰爭、戍衛的擔當者, 都城的經濟是為貴族們服務,手工業生產的青銅鼎彝、玉器等珍物,代表政治上權力的鞏固,地位的高低,它們的製造具有壟斷性,不被允許交易買賣,即使是陶器、骨牙器、紡織品等生活必需品,它們大量的生產、作工精細,全都為了滿足貴族需要。
絕大多數的產品不投入交易市場,製造也非為了消費,所以,殷商仍處於以物易物的階段,商品貨幣尚未出現。
商朝疆域外的方國所見之殷商文物,或者商墓發掘的異域物品,是否為貿易熱絡、貨幣產生的象徵呢?關於這個問題,在現今各種資料中,未見國際貿易的記載。
不過,對於賞賜、納貢的事情文獻保存了一些,如《史記‧殷本紀》:「紂囚西伯羑里,西伯之臣閎夭之徒,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,紂乃赦西伯。
」《史記‧周本紀》:「乃赦西伯,賜之弓、矢、斧、鉞。
」由此可見,外地物品其實是透過進貢、賞賜、餽贈而流通,並非藉由商業貿易形式實現,再考慮當時普遍以物易物的經濟模式,各種支付多用實物的情形下,使用貨幣購買方物機率甚微。
經過一番探討後,確定海貝其實不是商品貨幣。
那麼,它純粹是普通物品嗎?事實應非如此。
如前所述,海貝本身具有的價值,和備受歡迎的特性,是促使其發展成貨幣最大動力。
在許多資料裡,我們找出一些演變進程的蛛絲馬跡。
甲骨卜辭記錄不少錫貝、取貝的事情:1、庚戊,□,貞易多女貝朋。
(殷墟書契後編2.8.5,甲 骨文合集11438)2、征不死,易貝二朋。
一月。
(甲骨文合集40073)由於甲骨文通常是占卜記錄,為文簡短,根據以上的文句,只能知悉海貝似乎是有價值、稀有的物件,才會讓人們做出掠奪、賞賜、獲取的動作,至於它是否是貨幣,文意中未見端倪。
金文也保存一些賞貝、賜貝的記載:1、《宰椃角》:「易貝五朋,用乍父丁尊彝。
」(三代吉金文存16.48)2、《小臣邑斝》:「王易小臣邑貝十朋,用乍母癸尊彝。
」(三代吉金文存13.53.6)3、《尊》:「易貝卅朋,用乍□公寶彝。
」(文物 1966年1期)5、《過伯簋》:「孚金,用乍宗室寶彝。
」(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6)6、《遹簋》:「穆王親易遹…用乍文考父乙彝。
」(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6)7、《師兌簋》:「易女祖巾、五黃、赤舄。
…用乍黃祖城公簋。
」(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7)這些銘文的內容十分相似,都記下受贈者收到貝殼或金、鳥、旗、鞋、玉等物後,製作銅器鼎彝以資紀念,而這些賞賜物不能直接當作鑄器材料,所以,只能解釋成用貝殼等物當鑄器的支出費用。
在古籍文獻中,《尚書‧盤庚中》:「茲予有亂政同位,具乃貝玉。
」〈盤庚下〉又云:「今我既羞告爾於于朕志,若否,罔有弗欽,無總于貨寶,生生自庸。
」盤庚譴責群臣貪圖貝玉而不夠忠心,並且告誡他們勿貪求貨寶。
貨寶即貝玉,顯然貝殼是人所珍愛的寶貝,具有財富的意義,否則,解讀為臣子們個個貪求貝殼裝飾品,似乎不盡合理。
目前所確知的中國文字以甲骨文的時代最早,大約可溯及殷商後期,在甲骨文當中,已產生一群從貝之字,如買、得、貯等等,這些字都與交易、財物有關,在造字之初,不約而同地選擇貝字當構件,透露出海貝具有財貨的經濟性價值了。
關於殷商疆域的範疇,鄒衡認為在成湯以前,商人活動的地區大概在今河北西南、河南北部的平原,中心點在滹陀河與漳河之間,稍後,漸次往南方拓展,成湯之際便渡過黃河,佔領鄭亳,全面展開西向征夏的戰爭。
對於商文化的區域,鄒氏也畫出分佈圖(附圖),大抵涵蓋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山西西南、陝西南部、湖北及安徽西半部、江西及湖南北部一小區域,是故,前面所述在山東、河北、山西出土海貝與銅貝的事實,當是自然的現象。
縱然,對於這些地方的貝殼究竟透過什麼途徑遍及四處不甚明瞭,不過,該訊息已告訴我們貝殼有流通、普及的趨向。
欲判斷海貝在殷商時是否為商品貨幣,除了以上所陳述的例證外,我們也可以運用貨幣四大功能來考核。
價值標準的功能,《易經‧損》曰:「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。
」一隻烏龜價值十朋之貝,可見海貝在殷代起著價值尺度的功用。
金文記載貝殼可以用來製作青銅器,表示它具有支付作用,但是,君王的賞賜可能僅為一種有價值的寶貨,倘使海貝算是貨幣,那麼,金、旗、玉在同等意義上也是貨幣了,然而,事實並非如此。
文獻及金文諸證,說明海貝在貴族階層使用頻繁,平民墓的出貝,反映一般百姓亦能使用海貝,流通率提高有助於海貝轉型為貨幣,但缺乏直接證據證明貝殼是大家接受的媒介物。
海貝其實只擁有了支付與價值標準的功能,交易媒介和價值貯藏兩項條件尚未形成,充其量只能說它是有價值的裝飾物、奢侈品,偶爾可以在交易中,展現支付的能力。
綜合前論,海貝在新石器及夏商時期,本來是一種美麗的裝飾品,不僅人們生前喜歡,歿後亦以為殉葬物,雖然在殷商社會,手工業已經漸漸發展,但整體上仍處於落後的以物易物階段,這個現象在後期起了變化,從考古遺址、典籍資料、甲骨卜辭、青銅銘文諸線索,得知海貝有過渡為商品貨幣的可能,在日常生活之中,可以支付鑄器費用,亦能是天然的飾物;在殉葬儀式裡,它以有價物與飾品的性質入葬。
銅貝在殷墟出土數量鮮少,直到後來才有增多趨象,表示銅貝在殷商並未造成流行,仍處於草創階段。
根據上述種種資料證明,海貝在殷商時期仍處於過渡階段。
而且,它先為上層階級所重視,再漸漸拓展到民間層面,從此,貝殼不再是貴族專屬物品,人民也能以少量貝殼入葬。
周民族的歷史十分悠久,殷商時已蟄伏於西方。
後來,武王伐紂,一舉殲滅商王朝,西周於焉誕生。
基本上,不論在經濟抑或社會各方面,西周都不如殷商,所以,許多禮儀、制度皆承襲有商,貝殼的使用亦復如是。
以地下出土文物來看,西周的貝殼發掘較前朝數量豐富,陝西長安灃水是西周都城豐、鎬所在地,岐山、扶風一帶為周民族發祥地(周原),靠近豳與周原的靈台,或其他臣屬於周朝的小諸侯國境內,總括而言,文化中心或文化所及之處,紛紛發現為數甚眾的海貝,由此可知,海貝的流通已經漸趨廣闊、成熟了。
西周青銅彝器銘文中,關於賜貝、賞貝的紀錄俯拾即是: 1、《小臣單觶》:「周公易小臣單貝十朋。
」(成王時器)2、《庚嬴卣》:「貝十朋。
」(康王時器)3、《令簋》:「姜商令貝十朋。
」(昭王時器)4、《小臣靜簋》:「王易貝五十朋。
」(穆王時器)5、《師遽簋》:「易師遽貝十朋。
」(恭王時器)6、《敔簋》:「貝五十朋。
」(厲王時器)不論是西周初年抑或晚期,貝的使用不曾間斷,尤其是成王時代,賞貝記錄特別豐富,穆王時期,賞賜數量少則零星,多則五十朋,比起殷商的易貝一朋、二朋,周王賞賜是闊氣的多,這也意味當時獲取貝殼的容易度提高了,而且,它是有價值的財貨,否則周王朝不會以其為大臣立功後的勳賜。
海貝的支付手段,在西周金文有明確地紀錄,如西周早期的《遽伯睘卣》:「遽伯還乍寶彝,用貝十朋又四朋。
」1981年,長安灃水東岸斗門鎮的鎬京遺址裡,有一圓鼎銘文為:「賜貝百朋,伯姜對揚天子休,用乍寶樽彝。
」鼎彝需要支付不等的貝殼。
對於價值標準、價值貯藏、交換媒介的功能,在共王時期《衛盉》提到:「矩白庶人取菫章于裘衛,才八十朋厥貯,其舍田十田;矩或取赤虎兩、麂韍兩、賁韐一,才廿貝,其舍田三田。
」這篇銘文是研究西周貨幣購買力的最佳材料, 原文意指矩伯庶人從裘衛那裡獲得值80朋貝的玉璋,以10田支付。
他又取得2張虎皮、2件鹿皮披肩、1副有紋飾的敝膝,共值20朋,以3田支付。
無論是土地、朝晉的玉璋,還是虎皮、鹿皮披肩等奢侈品,都可以價值多少貝殼計算,因為矩伯沒有100朋貝,只好用13塊田地償還,這項交易表示貝殼的價值尺度已展開,同時,海貝也是大家都承認的交易媒介,流通性提高,足以提供買賣各種物品的服務。
海貝為西周的通行貨幣為不爭的事實,至於殷商出現的銅貝,在周墓裡出現更多,青銅銘文曾有賜金、貝的事情:1、《禽簋》:「王易金百。
」(三代吉金文存6.50.1)2、《過伯簋》:「孚金。
」(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6)3、《內史鼎》:「易金一鈞。
」(三代吉金文存4.7.1)4、《稽卣》:「易貝卅。
」、鈞是西周的金屬重量單位,銘文上的「金」,即銅之意;根據海貝以朋計算的習慣,此處的「貝」應指銅貝。
銅塊或銅貝被當作有價物賜與,受賜者可能直接以它們當作鑄器原料,抑或是支付原料的費用。
使用過程計算重量,足以見銅貝並非金屬鑄幣。
那麼,它會是金屬稱量貨幣嗎?透過銘文的描述,我們僅能確定銅貝具有支付功能,對於其他的功用仍屬未知,因此,它的貨幣身分尚待日後更多資料的佐證。
基本上,學界認為銅貝可能是稱量貨幣,但後期又以枚計數,也可能是過渡型貨幣。
蕭清認為在恭王以後(大約西周中期),銘文用銅之例多於用海貝,反映金屬貨幣日趨重要。
此說大體正確。
。
海貝在當際是一種流通的商品貨幣,加上金屬支付功能漸臻完備, 促使銅貝誕生,銅貝結合貝形與金屬優勢 ,雖然對於它的貨幣功能慮,但是,它具有固定的形狀,使用時必須秤重等特點,為青銅作為貨幣打開大門,同時也替春秋戰國的青銅鑄幣奠下根基。
參考資料
http://www.dyu.edu.tw/~cd9000/7/3.doc
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。
夏商时代,天然海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。
到了商代晚期便出现了用铜制造的仿铜币,它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,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。
在河南省安阳市大司空村商代晚期(公元前4~前11世纪)墓中出土的铸造铜贝,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铸币。
它比西方推许铸币的发明者小亚细亚的吕底人开始铸币年代(公元前7世纪),要早几个世纪。
請參考 " 錯幣天下 " 部落格 .擁有台灣及全世界的高級變體幣圖片及知識.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errors-coins/
天安門事件|事實|二二八|皇帝|監獄|恐怖攻擊|黑奴|文化大革命|歷史建築|歷史沿革|變遷|孔廟|文藝復興|莎士比亞|十大酷刑|故宮|錢幣|歷史故事|白色恐怖|戒嚴|911事件|連環計|景福宮|歷史|三國時期|古董|科技|
參考資料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205082017671 寶來期貨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