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的成分中,氫佔了大約 75% 的質量,而氦則佔了約 25%,以原子數量來看,氫佔 92.1% 而氦佔 7.8%,其餘約 0.1% 才是其它成分。
太陽核心溫度高達 1,560 萬 K、壓力是 2,500 億大氣壓,其組成「氣體」的密度因而被壓縮成水的 150 倍。
太陽表面稱為光球,溫度約為 5,800 K,黑子則為較低溫的區域,約 3,800 K,它看起來比其四周暗所以稱之,大型的黑子直徑可達 5 萬公里。
黑子的成因頗為複雜,它與太陽磁場之間的交互作用也是很難瞭解的一件事。
在色球之上的高溫區域則是日冕,向太空延伸數百萬公里,只能在日全食時看到,它的溫度超過 1 百萬 K。
太陽除了放出光和熱之外,還放出密度很低的帶電粒子(主要是電子與質子),這就是太陽風,它以每秒450公里的高速「吹」遍太陽系每個角落。
太陽風及太陽閃燄所發出的更高能量粒子會干擾地球的無線電通訊,並會在地球兩極區的大氣造成極光現象。
太陽風對彗星彗尾的形成及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,即使是太空探測船的軌道也會受其影響。
在太陽表面還常見一些巨大的環狀或弧狀的噴出物,也就是日珥。
太陽的噴出物質及黑子活動量並非是恆定的。
太陽大概已有 450 萬年的歷史了,從初生起已耗盡大約一半的核心氫氣,這表示它大概還能再維持 5 百萬年的穩定,最後核心氫氣融合殆盡,進一步引發氦融合反應,終將在急速膨脹成紅巨星、吞噬地球甚至火星之後,演變成行星狀星雲與白矮星,在太空中逐漸冷卻、黯淡,為為黑矮星。
太陽是太陽系唯一的恆星,太陽系百分之九十八的物質都在太陽。
太陽和其他恆星一樣,是一間巨型的化學工廠,它們的核心觸發核反應,把組宇宙最初的元素氫和氦變成各種物質、重型元素,這些物質就是宇宙的基礎材料。
它們組成行星、彗星等星體。
對古人來說,太陽是一個金光大圓盤。
直到17世紀,伽利略破天荒用望遠鏡對準太陽,就發現太陽不是完美的,太陽表面有瘕疵,太陽表面上有太陽黑子。
之後人類對太陽是完美金光大圓盤的概念改變了。
直至光譜學的出現太陽才有新的現,19世紀中葉,梵蒂岡的首席天文學家塞奇神父使用這種技術觀察太陽,他看見一些可以複雜的影像,複雜得可以嚇壞伽利略。
之後,科學家不單研究太陽的邊緣,而且研究太陽的本身。
他們把太陽的化學物質分門別類,發現太陽除了有氫氣、鈣質和鐵質,他們還發現了一種地球的元素,以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來命名,叫氦氣。
1973年,首個太陽太空實驗室升空, 由於在太空沒有大氣層阻礙,所以對於太陽觀察活動就更佳了。
利用一百年前塞奇用的相同光波長來觀察太陽,太空實驗室的太空人看到很多細節。
他們看到太陽黑子、網狀系統、絲狀物體等。
太陽耀班是太陽的熾熱的氣體爆發,規模有一個行星般大,是脫離太陽的日珥 發現太陽黑子是太陽溫度最低的地方,只有攝氏四千度左右。
經研究後,發現太陽黑子是太陽磁場畸變造成的,畸變的幅度大概是地球磁場的四千倍。
磁場阻止氣體向上衝令溫度下降二千度,結果形成了黑點。
參考資料http://sun.cmgsh.tp.edu.tw/~s1350701/new_page_4.htm 隕石不會撞太陽就如樓上所說
參考資料
知識+
不是應該是熔融態還沒撞到就溶化蒸發了吧
http://umbra.nascom.nasa.gov/comets/movies/SOHO_LASCO_C3_closeup.mpg 影片我記得我曾經看過4張圖片太陽被彗星撞擊之後忽然大爆炸
太陽風暴,太陽磁暴,太陽的女子,太陽眼鏡,太陽劇團,三個太陽,太陽之歌,太陽馬戲團,太陽軌跡,太陽黑子太陽,隕石,太陽風,氣體,太陽系,太陽黑子,太空實驗室,梵蒂岡,赫利俄斯,塞奇
天文望遠鏡|銀河|白洞|潮汐|天文研究所|月蝕|彗星|火星|自轉|金星|星團|曆法|地球|星圖|月球|蟲洞|日蝕|土星|恆星|隕石|流星|天文台|NASA|星雲|天王星|太陽系|觀星|太空船|黑洞|衛星|仙后座|公轉|星座|木星|黑子|九大行星|天文攝影|北極星|太空人|
太陽能參考資訊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63007104
如有不妥請告知於本部落格,請留言給我,將立即移除。謝謝!
留言列表